师德标兵事迹材料
探索职教之路,匠心打造课程
2005年吴毅老师基于家庭考虑及学校需求,结束了12年的电力系统工作,调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负责筹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新专业,圆了一个儿时的梦想。
专业刚成立时,吴老师面对的是一些高考失利、学习信心不足的高职学生,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他一方面深入企业,探索新专业的岗位需求,提出了面向数控机床安装、调试、维修工作过程的“校企双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他利用数维0601班班主任的身份,走进学生身边,充分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提出了“入口有趣、过程有效、出口有成”的有效教学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2009年首届数维毕业班就有3名同学代表江西省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吴毅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改革,他所教的“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维修”是学校的第一批“学做一体”课程,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在全校范围内做了示范课演讲,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除了高职的常规课程,吴老师还承担了很多新课、难课。机制本科班是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和本科大学联合开办的专业班级,其中“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是其中一门难度较大的必修课程。吴毅接到这个教学任务后,一方面自己重拾丢了十多年的高数及物理学内容,另一方面和本科班同学积极交流,制定了一套符合本科生需求的教学方案,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内外辅导,结果14级这个班当年就有5人考取了研究生,班长春田说这门课对他们受益匪浅。
课程建设费时费力,不仅成效慢,还必须不停更新、一直建设,这也是很多教师产生畏难情绪的原因。但吴老师认为上课是一位教师最本质的工作,他一直坚持在教改第一线,他认为课程改革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课改重“建”,更重“用”。他践行“课程教学与新技术融合、课程教学与职业教育融合”以及“课程随时反馈、资源随时迭代”等理念,先后建设了省级精品课程《数控机床控制系统故障维修》、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数控机床控制系统装调》、《数控设备故障维修》。吴毅主持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数控机床控制系统装调》2016年试点,2019年立项,目前已在学银在线平台面向全网公开运行,今年已开办到第7期,页面浏览量已达60万余次。
引领团队建设,实践分层教学
要教出好学生,必须先有好教师。结合数控维修专业特点,吴毅创造性地提出了“上课心中有底,维修手中有活”的师资培养模式。组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教学团队时,他就要求团队成员立足于数控维修职业教育特点,强调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打破理论教研室与实践教研室的传统篱笆,每位教师既懂数控维修的理论知识,又能实地维修数控设备,真正做到“双师双用”。
以吴毅为核心的省级教学团队除了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硕果累累外,还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和学生技能竞赛指导工作。他本人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教学设计与资源制作”赛项中获教师组一等奖第一名,教育部高职高专机械教指委数维专业教学改革师资竞赛二等奖,主讲的多媒体课件《数控机床控制系统故障维修》获江西省高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评比一等奖及最佳艺术效果奖。
高职生源广,学生接受能力差异明显。吴毅坚持项目化教学,使大部分普通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毕业生以“敬业精神好、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上岗适应快”的特点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处于全省同类院校前茅。据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麦可思调查结果显示:数控维修专业毕业生满意度为100%,就业竞争力指数为94%。
对于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吴毅则利用第二课堂等手段开展分层教学,学生竞赛成绩在江西省处于遥遥领先水平,2018年分别荣获金砖五国智能制造南非赛区一等奖;第六、第八两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维修赛项二等奖;2018,2019年两度获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二等奖;2012、2014、2017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维赛项二、三等奖;另获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教研科研互助,专业建设突出
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围绕教学开展科研,有利于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广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情况,吴毅作为课题核心成员完成了江西省教改课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数控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建设研究及实践》,初步搭建完成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吴毅申报了江西省教改课题《基于职业特色的高职教育有效教学体系研究——以数控类学生为例》并成功结题,提出了“入口有趣、过程有效、出口有成”的高职教学改革理念,以“增兴趣、活进度、高效果、低成本、强职能”为目标,重新打造基于职业特点的高职教育有效教学体系,目前正在数维专业中持续试点。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一个好的教学设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数控维修专业教学设备开放性不够的特点,吴毅主持研制成功了“展开式数控机床综合实验系统”,搭接了理、虚、实一体的教学平台,教学效果良好,该产品也获得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和九江市科技进步奖。
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吴毅克服了家庭困难(当时小孩正面临中考),于2013年至2014年在清华大学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对人工智能及故障诊断等前沿技术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他主持完成的《数控机床的人工智能诊断技术研究》在机床自主诊断领域有了重大突破。
吴毅还积极探索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除了前述的课件一等奖外,他还主编了工学结合式教材《数控机床故障维修情境式教程》已入选第一批“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主编的新形态教材《数控机床控制系统装调》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疫情牵动人心,在线推进教学
2020年初,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到千家万户,牵动亿万师生家长的心。吴毅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利用网络在线资源来推进教学,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适应网络直播授课的“主播”角色转换,采取在线课活动、直播、弹幕、连麦应用等00后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进行互动,和新新人类有效沟通;利用白板、画图等工具进行重难点问题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利用平台的大数据功能进行问题分析及有针对性的训练和讲解。
他还结合当前的疫情,充分挖掘抗击疫情中的思政元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等,让课堂成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地方,把线上课堂变成思政育人新阵地。
比如利用课前的等待时间,引入“开场诗”环节,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第一次课就选用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作为“开场诗”,特别是对其中的著名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讲解与诵读,一方面说明职业院校学生工学结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提升文化修养,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则根据教学内容来挖掘思政元素,并巧妙地融入专业知识当中。例如:在介绍机床的现状和发展时,点明数控技术是装备制造业中的核心技术,除了介绍德国西门子、日本发那科等国际著名的数控系统外,还重点讲解我国的华中8型系列高档数控系统的新产品,穿插前苏联的“东芝事件”和当前我国的“华为事件”,说明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激发同学们民族自强的家国情怀。
同学们很喜爱吴毅老师的上课风格,机制本16级毕业班的钟征运同学说:“我上过吴毅老师的课,每次上课之前老师都会朗诵一首古诗,以表达他当时的内心,不得不说老师很有一种诗人的气韵。而在上课过程中,老师也会不时地与同学们进行互动,关系融洽。现在回想起来,突然感觉老师昨天还在我们面前吟唱了一首古诗,而明天我们就要毕业了,很是不舍!”
吴毅老师主持的在线开放课程目前已有省内外50余所院校选修,惠及师生三千余人,课程网站总点击量逾60万次,课程团队直播视频近6000分钟。
万里援疆支教五十再哺新枝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新疆西南部,和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两国接壤,是祖国的最西端。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是当地唯一一所高等学校。为积极响应中央西部大开发教育,吴毅老师所在的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和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结成帮扶学校,吴老师主动申请援疆支教。
九江和克州相距近五千公里,而此时吴毅老师也已年过半百,他克服气候、环境、时差带来的经常鼻口出血、嘴唇干裂、头痛、胸闷等困难,迅速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进入支教角色。
刚开始援疆工作时,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接受,吴老师经常与学生沟通、与老师交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
他针对当地特色改良“开场诗”环节,设计了“一个省份一首诗”的思路,加强思政与当地特情结合,提升同学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他积极推广在线课程在当地的应用,他上的班级都用上的他自己主持的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他还面向全校师生,进行公开课示范,推广超星-学习通等在线平台的应用,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
针对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条件不足,学生比较偏小,普遍好动等特点,他想尽办法,通过手机“电路模拟器”APP,让同学们在手机上就可以完成电子电路等相关实验,同学们意兴盎然,都积极投入课程中来。
此外在支教过程中,吴老师发现新疆的教育和内地的教育存在较大差别,便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跟学生谈交流,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他给学生给他们讲述外面精彩的世界,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思想上与内地学生接轨,树立起远大的学习目标。2020级机电班克木巴提别克•吐尔达阿力等同学主动要求加吴老师微信,希望了解内地的招生和就业情况,有个更好的未来。
愿将此身许天山,引得春风度玉关。吴毅老师认为作为一名援疆教师,把知识带给学生,把先进的工作经验传递给同事,这才是回归教育的初心,不负教师的本色。